“当下,我们从信息时代步入智能时代,学生的思想和身心发展水平更成熟,信息来源更丰富、精准,学习效率大大提升,这就意味着对于创新拔尖人才的早期识别和培养不再是大学和高中的事,而是要大学、高中与初中的结合。”在上海中学建校160周年之际,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昨天在上海书展发布自己的新书《转型中的教育:面向智能社会的创新人才早期培育》。
首发仪式上,唐盛昌结合自己60多年的从教经验,对拔尖人才的培养做出新的思考。他提及,中学育人要从培养竞赛选手转向着眼于学生团队的梯度建设。而面对当下日益“内卷”的教育生态,唐盛昌则呼吁,家长和学生要根据孩子的能力和学习情况调整预期。
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上海中学党委书记张泽红、华育中学校长李英、上海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何勇在首发仪式现场
学校育人要从培养“尖子生”转向团队梯队建设
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曾在上海中学担任了24年校长的唐盛昌,对这个话题有着深刻的思考。
当下,社会公认的是“尖子生”就是竞赛成绩好的学生。当大家对所谓的竞赛选手趋之若鹜时,唐盛昌却提出一个关键问题:初高中时期竞赛成绩最好的学生,20年后走上社会还会成为顶尖人才吗?
唐盛昌表示,从上海中学多年的培养实践来看,绝大部分最优秀、最杰出的人才在中学时期都是处于“第一梯队”的学生,但他们不一定是竞赛成绩最好的。“社会需要大批的优秀人才,而非一两个竞赛选手。”唐盛昌直言,故而,中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方式也要转变,要从着眼于个性化发展的尖子生培养,转变为着眼于团队的梯队建设。
他的另一则观察是,在智力水平、学业水平相仿的情况下,最有发展空间和潜力的是其他素养也在同步发展的学生。也就是说,专业发展要与学生思想境界提升、意志品质提升、身心发展同步,才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
唐盛昌校长现场签售新书
拔尖人才早期识别,“早期”的概念在变
当我们都在探讨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和培养这一话题时,不能离开时代的背景。唐盛昌说,从信息时代转变到智能时代,“早期”的概念要随之变化。
智能时代的到来,知识的获取发生了巨大变化。唐盛昌分析,如今,学生身心发展的时间提前了,中学生思想普遍成熟。此外,信息来源的渠道发生变化。过去,学生信息来源主要依凭学校教育、教师的传授;智能时代下,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海量的信息,且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从海量信息中提取到精准的、个性化的信息。在这些时代红利的叠加下,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幅提升,初中生也有可能学习高中乃至大学的知识。
“面对这些新的时代变化,中学教育也要变化,要有新的格局。”唐盛昌直言,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和培养仅仅停留在高中阶段已经远远不足了,而是要实现大学、高中和初中的结合。
唐盛昌校长回答现场家长提问
破解教育压力的密钥,握在家长手中
新书首发仪式的现场,前来聆听的观众道出了家长最为关心的教育话题:“现在整个教育生态都很‘卷’,家长要怎么做?”
唐盛昌回应期货公司配资,压力大小取决于家长、学校、学生三方目标的匹配度;家长应真正了解孩子的兴趣与潜能,以合理期望实现“因材施教”,引导孩子在学习中获得兴趣,压力就不会太大。“破解教育压力没有统一的秘方,关键在于家长的智慧引导。”他进一步给出四条做“智慧父母”路径——了解孩子、关注兴趣、评估思维与意志品质、点燃内在驱动力,并呼吁家长以身作则、终身学习。
安联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